2018年10月10日,2例合并咽喉部肿瘤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在
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内镜中心成功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ESD治疗具有治愈性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并且其复发率低、生存率高、预后及远期疗效良好。但ESD相对其他内镜治疗技术而言,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需有丰富内镜经验的内镜医师才能完成。
于我院消化内科进行治疗的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除有食管病变外,同时还伴有咽部或喉部肿瘤,在内镜治疗时增加了早期食管癌ESD治疗的手术难度,也增加了麻醉气管插管的风险。
病例一,患者男,44岁,因“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2年余,咽部疼痛不适半年”入院。电子纤维喉镜示:右侧梨状窝肿物。累及右杓会厌壁、披裂。胃镜:食管(距门齿23-36cm、30-31cm)多发糜烂,考虑多源早期癌。患者下咽肿物,困难气道,内镜插入及气管插管均有较大风险。该患者下咽肿物较大,阻塞部分气道,质脆、易出血,给内镜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且拔除气管插管后可能存在喉头水肿、阻塞气道等并发症,病情复杂,经消化内科费志强主任、麻醉科李主任、头颈外科吕主任等多方讨论评估,为保证患者术后安全,在向患者家属交待患者病情后,决定ESD术后于手术室观察,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最终,患者ESD手术顺利,成功剥离距门齿23-36cm、30-31cm两处食管病变,术后患者于手术室观察2小时,未出现气道阻塞、出血等并发症,恢复良好。
病例二,患者男,64岁,因“声嘶、咽痛半月余”入院。电子纤维喉镜:喉肿物(声门上型)。胃镜:食管(距门齿20cm、28-29cm)多发糜烂,考虑多源发早期癌。消化内科医师综合评估,考虑患者距门齿20cm处食管病变若先行ESD治疗易出现狭窄,会影响患者今后生活质量,经与头颈外科沟通后考虑可结合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处理,尽可能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暂不予内镜下处理;距门齿28-29cm处食管病变范围大,增加了内镜黏膜下剥离的难度,在麻醉科配合下,成功将病变剥离,术后患者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恢复良好。
食管腔较为狭小,内镜操作空间受限,ESD治疗技术操作难度大,治疗时间长,这不仅需要内镜医师有良好的操作技术和诊疗经验,同时也需要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的配合。尤其对合并有其他部位肿瘤的患者,多学科合作尤为重要,不仅能减少手术风险,同时也能使患者得到有效、系统、规范的诊治。消化内科在费志强主任带领下,近年积极开展咽喉癌并上消化道早癌筛查术,使咽喉癌合并消化道早癌的患者得到快速、有效治疗,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同时积极开展食管早癌ESD等先进技术,为食管早癌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精准、微创的诊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