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

消化内科成功开展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

来源:山东省耳鼻喉医院 发表于:2021-02-09
  2017年10月13日,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成功完成一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ESE是在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技术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应用ESD切割器械在肿瘤与固有肌层相连处做精细剥离,治疗向腔内生长的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技术。ESE需较ESD更高的操作技巧。
 
  该患者女,39岁,主因上腹痛3年,加重4天入院,在当地胃镜检查发现胃底近贲门嵴根部见一直径约1.0cm光滑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慕名找到消化内科费志强主任。行超声内镜检查后提示来源于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平滑肌瘤性质待病理。在麻醉科医师的配合下,消化内科特聘专家孙自勤主任医师采用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将瘤体成功剥离,继之将手术创面闭合,整个手术历时1个半小时,无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有良性的肿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纤维瘤等,也有恶性的肿瘤如胃肠道间质瘤、类癌、平滑肌肉瘤等。其共同特点是长得深,起源于消化道壁上皮层以下,因此通过常规黏膜活检不能对这类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而主要依靠超声内镜下的经验性诊断,确诊需要切除后标本病理检查。患者通常无特异性表现,多在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这一类病变以往认为不能在内镜下切除,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但外科手术治疗的创伤较大,对消化道正常功能的影响也比较大。随着消化内镜的发展,一项名为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的微创治疗技术诞生。这为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ESE技术的主要适应症为不超过3cm、向消化道腔内生长为主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粘膜下肿瘤(如间质瘤、类癌、平滑肌瘤等)。根据肿瘤的形态和生长的位置,手术方法可以是直接挖除,或者通过粘膜下隧道法切除,甚至消化道壁全层切除,手术切口也是在内镜下缝合。患者无需开腹,术后恢复快,腹部不留瘢痕,并且保留了胃的完整性。
 
  该项技术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内镜新技术,技术难度高,效果好,深受广大患者欢迎。至此,我院消化内科已成功开展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E(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等3E系列技术,这些新技术全链条式精准治疗消化道早癌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均得到了满意的疗效。

温馨提示:
病情因人而异,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您一定到专业正规医院,接受医生的诊断与治疗。

关于我们

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直属医疗机构,是山东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首批重点专科医院,是一所以耳鼻喉学科为引领、综合学科为支撑、各专业全面发展的省属大型三级甲等公立医疗机构。[详细]

400-889-7067 电话
8:00-17:00 时间
医生团队